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胃空肠营养管——更长更精准

来源:全科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1-11-2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jpg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脑血管病发生率逐渐增加,老年人长期卧床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由于许多危重或衰弱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动力紊乱甚至胃轻瘫 ,经鼻胃管 (或胃造瘘)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障碍是胃排空延缓以及由此导致的胃食管反流,从而导致老年人误吸风险加剧,吸入性肺炎成为老年人肺炎的重要原因,因此幽门后喂养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研究发现,重症监护患者应在住院的24-48小时内接受肠内营养,这将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胃管的置入深度为55-60cm,胃空场营养管置入深度为110-120cm,一般过屈氏韧带,因此2016年美国重症营养指南和SEPSIS指南提出,更远端的幽门后喂养,可提高喂养耐受性。对于有误吸高风险、喂养不耐受、胃残余量大于等于500ml/24h或急性胰腺炎患者,应行幽门后喂养。

      胃空肠营养管置入有多种方式,包括盲目卧床头放置,荧光镜插入,经皮内镜插入,和电磁成像辅助插入。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床边盲插置管方法 ,绝大多数为被动等待管端由胃腔自动通过幽门移行至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成功率71.87%,盲目放置会极大地降低置管成功率以及耗时长;内镜及放射引导下放置方法,与床旁盲查相比,置管成功率高,胃镜引导下胃肠管?置入成功率达100 %;但是此两种方法均需要特定的设备,侵袭性较大,费用高,且将患者送出重症室才能进行,而全科医学科患者多为长期卧床,合并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病情危重,多数不能耐受转运,床旁可操作性差,难以常规开展。

1.jpg

      我院全科医学科采用的是超声引导下胃空肠营养管置入的方式,床旁超声可操作性强,减少患者的移动,降低转运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在超声下观察胃管置入的位置,通过注气法判断空肠管是否通过食管,减少置入气管的风险;通过渐进式注水法判断空肠管是否通过幽门、十二指肠,更有利于顺利置管,降低耗时,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更加安全有效。科室通过前期的相关技术学习及超声影像等科室的协助,于2020年3月首次对一位患脑血管病同时伴有胃潴留、反复吸入性肺炎的老年患者进行了床旁超声引导下胃空肠营养管置入,置入过程顺利,置管后患者未再发生呕吐食物现象,营养状况好转,术后患者肺炎很快好转并且出院,患者家属对全科医学科的治疗表示深深的感谢。

      全科医学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深入开展超声引导下胃空肠营养管技术,已为数十例长期卧床并反复出现吸入性肺炎患者成功放置胃空肠营养管。胃空肠营养管不仅可使脑血管病合并胃动力不足患者通过精准治疗正常使用肠内营养,还大大降低了误吸风险,方便后期家庭护理。而且超声引导下胃空肠营养管置入术不仅床旁可操作性强,同时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

Baidu
map